Help:可视化编辑器/常见问题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From mediawiki.org
This page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of the page Help:VisualEditor/FAQ and the translation is 86% complete.
PD 注意:當您編輯本頁面時,即同意以CC0協議授權您的貢獻。您可以在公有領域帮助页面找到更多信息。 PD

概述

什么是可视化编辑器?
可视化编辑器是由维基媒体基金会主动开发,使得人们不需要学会wiki文本即可编辑页面的MediaWiki附属软件。 使用可视化编辑器,格式化页面的工作方式将与文字处理器非常相似。 编辑时,文本就看起来已经被保存。
为何做出此变动?
旧编辑窗口使用的复杂Wiki语法是新人做出第一次编辑的最大障碍,也是阻碍新人们成为某编辑社区的高效、经验丰富的编辑者的最大障碍。 为了增加首次编辑的成功率,我们需要更好的编辑系统。 请参见更多解释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在哪里可以了解到可视化编辑器的使用方法?
请参见可视化编辑器用户指南
我的wiki何时能够启用?
目前的发布计划刊登在VisualEditor/Rollouts。 从2013年以来,超过一半的维基百科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编辑器作为选项。 可视化编辑器已在除维基词典和维基文库外,所有维基媒体基金会项目上,作为测试功能为所有登录用户提供。
为什么把还没开发完的程序部署了呢?
该软件仍有新功能需要添加或者有问题需要解决。 基本上,发现BUG和功能缺失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来使用它。 当我们了解到BUG在短期内的破坏性时,它们就得被修复,而大家的使用促使我们发现了这些需要被修复的地方。
我发现了可视化编辑器的使用问题。我如何向你提供信息并修复此问题?
如果你想的话,请在 phab:tag/visualeditor/ "可视化编辑器" 反馈问题。 众多的大型Wiki上有个专用于反馈可视化编辑器的页面;参见 Wikidata 上的列表。 此外,在mediawiki.org上也有反馈中心
怎么禁用可视化编辑器?
要继续使用wiki文本编辑,点击“编辑”旁边的“编辑源代码”按钮即可。在每个段落的编辑连接中,您可以点击“编辑”右侧的“编辑源代码”按钮编辑段落源代码。 在那些可视化编辑器仍是一个测试功能的Wiki上,您可以反选您偏好设置上的测试一栏; 在其他的Wiki上,您可以在编辑中反选暂时性禁用仍处于测试中的可视化编辑器 选项.
可视化编辑器中缺少某个功能。我如何请求添加它?
部分功能目前仍在开发或计划中。 路线图、2015-2016年维基媒体工程目标页面Phabricator workboard同样提供了一些额外信息。 如果您找不到您要建议的新功能的引用,请使用与报告问题相同的流程提交它。
在可视化编辑器成为主要的编辑界面之后,还能否通过维基代码编辑?
能。尽管我们计划最终向所有用户提供可视化编辑器界面,到时仍然可以使用页面底层的源代码进行编辑。我们不打算移除编辑维基代码的界面。
我可以在可视化编辑器使用我熟悉的维基标记么,例如[[ ]]和{{ }}?
不。当前这些按键分别会触发链接工具和模板工具。如果您在页面上使用维基标记,编辑器会发出警告。参见可视化编辑器用户向导了解如何使用可视化编辑器。
为什么不支持我的浏览器?
构造维基百科及其姊妹计划的现代化编辑界面是个技术挑战,但使用现代化的web技术和标准使之成为可能。 不幸的是,一些浏览器不支持我们在可视化编辑器需要的很多功能。 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支持非常多的常见浏览器:可视化编辑器在很多主流web浏览器的最新版本中正常工作:Firefox 15及以上、Iceweasel 10及以上、Safari 7及以上、Chrome 19及以上、Opera 15及以上、微软IE10和IE11。对IE9的支持已有计划。 在某些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 9)中,仍会显示警告消息,但用户在编辑时应该不会遇到任何重大问题。 试图解决旧浏览器的局限性将使得我们忽略多数用户的利益。 我们强烈建议您升级您的浏览器,如果不能,那么您可以继续使用原生wiki文本编辑器。 (参见技术信息了解更多细节。)
Does VisualEditor work with Wikisource's ProofreadPage, or Wiktionary's templates, and other features that Wikipedia doesn't have?
VisualEditor is flexible enough to be adapted to all Wikimedia sites. However, Wiktionary's heavy reliance on templates will require significant work by community members to provide TemplateData to their users, and Wikisource's ProofreadPage tool will require some additional work to integrate VisualEditor smoothly.
我可以在维基媒体以外的个人wiki安装可视化编辑器么?
是的,这由您自行负责。VisualEditor Parsoid 扩展均可下载,但它们仍然处于试验阶段;注意Parsoid需要nodeJS。如果您安装并使用它们,请让我们了解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什么问题没有在Phabricator提出。
Does VisualEditor make automatic fixes to pages?
In most cases, VisualEditor will not make changes to formatting on lines that are not being directly edited. In cases where markup already on the page is handled incorrectly (for example, with tables that are not closed), it may attempt to correct these.
视觉编辑器能在讨论页使用吗?
不能。这是个频繁询问的问题。
  • 视觉编辑器设计用于编辑内容和页面的文本。[1]
    • 讨论页不属于内容。许多让VE编辑内容更好用的工具和设计模式都在讨论页捉襟见肘。
    • 为了使它可用于讨论,我们必须删除或破坏VE中的许多模式。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与用户一起研究什么模式最有效。
  • VE 无法处理结构化讨论,纯文本讨论不是结构化讨论。
    • Discussions like they are on traditional talk pages are not structured discussions from a technical perspective, despite the fact there is a certain number of colons or bullet points added to each answer to provide a pseudo-structure. With the current design of classical discussions, a piece of software can't know who has replied to whom – only humans can. There is no real connection between posts (which post is the parent/child of which), which is the definition of a structured discussion.
    • At the moment Flow deals with structured discussions. In Flow, each post is independent with a unique ID, linked to other posts and to a Topic (also with a unique ID), with a specific history, and all posts can be targeted precisely. It would be possible in the future to have conversations at multiple places, to move topics or replies, and to create sub-discussions with Flow. Classical talk pages, using VE or not, do not allow that.
我在这里没找到我的问题。我在哪里询问?
直接点此在mediawiki.org或到您wiki的对应页面(通过维基数据查看列表)即可。

社群资源

Where can I read more about what communities can do to adapt the visual editor to their sites?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核对清单”。
Where can I find people experienced in this kind of effort?
There is a list of names at Community Taskforce.

參考資料

  1. Based on James Forrester's message on wikimedia-l mailing-list, June 2016